象棋与历史

2021-01-23来源:棋国象棋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把“提倡国民体育”写入了全国政协的纲领中。此后“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也被写入了宪法。

建国后,象棋在现代体育项目当中一直具有其特殊的社会属性,也在不同阶段发挥出了象棋运动特有的作用。

例如,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象棋棋手们积极组织活动,表达爱国之情,在北京就举办了“四名手义赛”(侯玉山、谢小然、窦国柱和张德魁)。1956年,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将象棋列入第一批体育项目之中,当年北京就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象棋比赛一一全国象棋锦标赛。有30人代表不同省份参赛,可以说是盛况空前。这次赛事的举办,也标志着象棋从传统文化中的“艺”向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正式转折。

象棋是这次比赛当中棋类项目唯一的正式比赛项目,录取前6名,而围棋和国际象棋都作为了表演项目不计算名次。同年,象棋第一本期刊类杂志《象棋》出版发行。1956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时刻,也是标志着象棋从“江湖”到“庙堂”的重要转折点。散落于民间难登大雅的文化瑰宝,从此有了正式的归属。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行业体协的专业队相继组成,在最多的时候有20多支,参赛队伍最多时达到30支左右。

1966年开始,象棋比赛于当年4月举行。此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象棋比赛从1967年开始停办,直到1974年7月才在成都正式恢复了比赛,前后一共7年停赛。尽管文革期间正式的全国比赛不能再举办下去,但是在民间这项运动并没有被禁止。因为文革期间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单调,象棋反而因为价格便宜,场地便捷,在当时成为了最普及的一项活动。空闲的时候,在街头巷尾摆上几局,围观者众众,反倒成就了象棋在这个阶段群众当中极大程度的传播。

进入八十年代,象棋运动开始尝试由各地举办不同规模和形式的赛事活动,但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内容的需求程度的不断提高,娱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成就了诸如胡荣华、柳大华、李来群、吕钦、赵国荣等一大批优秀的象棋棋手,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在全国所有的体育项目当中,是较早地开始组织、举办独立邀请赛和杯赛的项目,并开始尝试对优胜名次给予奖励或奖金。比如最早在1981年由霍英东先生赞助创办的第1届“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按规定冠军奖金不能超过50元人民币,这和今天动辄几万到几十万的奖金实在无法比拟。此后连续举办了二十七届,五羊杯不仅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最有影响力的比赛,也是迄今为止办赛持续时间最长的商业比赛。

如今,中国象棋已流传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象棋已有亚洲和世界组织,在日本、菲律宾还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单年世界象棋联合会举办个人赛,逢双年亚洲象棋联合会举办团体赛。古老的东方游戏走向世界。 象棋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的侨胞和外籍华人中也广泛流传。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把象棋看作是侨胞与祖国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把开展象棋活动看作是炎黄后裔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近几十年来,随着贸易和文化交往的不断发展,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也发展了不少的爱好者。象棋正从它的发源地,经过亚洲,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从亚洲来看,不仅港澳等地棋风很盛,而且在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国的华侨和外籍华人中,象棋也很普遍。那些地区和国家每年都举行象棋比赛,而且都已分别成立了象棋总会或象棋协会。

查看手机站
135 1035 1984
TOP